欢迎来到新澳门免费原料网大全官网!
热门搜索:潜孔钻具、顶锤式钻具...
详细信息
首页> 详细信息
垂直式溜井的核心构造与技术特征——黑金刚播报
发布日期:2025-11-04
阅读量:29
作者:转自矿山大课堂公众号

垂直式溜井的核心构造与技术特征

IMG_256

 

       基础结构解析:垂直贯通的运输枢纽

垂直式溜井是矿山工程中典型的垂直贯通式巷道,呈直立状贯穿多个开采阶段,各阶段矿石通过分支斜溜道汇入主溜井,形成立体运输网络。其主体由井筒、分支斜溜道、卸矿硐室及放矿闸门硐室构成:井筒作为核心通道,需满足矿石顺畅滑落与临时存储需求;分支斜溜道连接各开采层面,实现多阶段物料集中转运;卸矿硐室提供安全的卸矿作业空间,减少对主运输巷道的干扰;放矿闸门硐室则控制矿石下放速度,确保运输系统稳定运行。

       核心技术参数:刚性条件下的精准设计

垂直式溜井的设计对地质条件要求严苛,需布置于坚硬、稳固且整体性好的岩层中,以承受矿石冲击与长期荷载。矿石性质方面,要求矿石坚硬不易粉碎,避免下放过程中过度破碎导致堵塞或磨损加剧。井筒直径需根据最大矿石块度确定,通常为块度的 3-5 倍,确保通过性;同时,井内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矿石作为缓冲层,一般占井筒容积的 20%-30%,用于吸收下放冲击力,保护井壁结构。

垂直式溜井的显著优势:简单高效的工程选择

       结构简明:开掘与运维成本双低

相较于倾斜式或分段式溜井,垂直式溜井以 “直线贯通” 为核心设计,无复杂弯道或分段控制结构,显著降低开掘难度与工程量。施工过程中,可采用常规凿岩爆破或机械化掘进,工期短且支护要求低,尤其在完整岩层中,仅需局部喷锚加固即可满足稳定性需求。运营阶段,垂直通道不易发生物料滞留或堵塞,日常维护仅需定期检查缓冲层高度与井壁磨损情况,管理成本优势突出。

       高效转运:多阶段协同的运输枢纽

垂直式溜井通过分支斜溜道连接各开采阶段,实现 “楼上楼下” 式物料直运,避免了水平运输的折返与装卸环节,大幅提升运输效率。以金属矿山为例,单井日运输能力可达数千吨,且适应多中段同时卸矿,尤其适合高产能矿山的集中转运需求。其 “即卸即走” 的使用特性,减少了设备等待时间,与铲运机、矿车等前端设备形成高效联动,缩短矿石周转周期。

       稳定可靠:刚性结构下的低故障运行

垂直式溜井的直立形态决定了物料运动轨迹规则,重力作用下矿石沿井壁均匀滑落,相较于倾斜式溜井的底板单侧磨损,其井壁受力更均衡,堵塞风险更低。工程实践表明,在满足地质条件的前提下,垂直式溜井的故障率仅为倾斜式的 1/3-1/2,尤其适合潮湿、多粉尘环境,不易因物料粘结或结块引发堵塞,保障矿山连续生产。

垂直式溜井的应用局限与应对策略

       储矿高度受限:产能与空间的平衡难题

受限于矿石自重对井底的冲击载荷,垂直式溜井的合理储矿高度通常不超过 80-100 米,否则易导致井底结构开裂或放矿闸门失效。对于深凹露天矿或多中段地下矿,需通过增设分段闸门或接力式溜井实现分层储矿,避免单井负荷超限。工程设计中,可结合地层应力分析与冲击动力学计算,优化缓冲层厚度与储矿高度配比,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单井储矿能力。

       冲击磨损显著:井壁防护的技术攻关

矿石高速下放时,冲击能量可达数百千焦,长期作用易导致井壁岩石剥落、衬砌结构开裂。针对这一问题,工程中普遍采用 “刚柔并济” 防护策略:在卸矿口等冲击集中区域,采用耐磨铸铁衬板或钢筋混凝土加厚层;井筒中部则铺设柔性缓冲材料,如橡胶衬垫或高分子复合材料,吸收冲击能量并减少摩擦。同时,通过控制放矿速度(通常不超过 1.5m/s)与均匀卸矿,降低瞬时冲击力峰值。

       地质依赖性强:选址与支护的双重挑战

垂直式溜井对围岩稳定性要求极高,若布置于节理发育或破碎岩层中,易发生井壁坍塌或整体失稳。选址阶段需通过三维地质建模与岩体力学测试,避开断层带、岩溶区及高应力集中区;若受限于矿体布局必须穿越不良地层,则需采用全断面钢筋混凝土衬砌或钢套筒护壁,配合预应力锚索加固,提升结构抗变形能力。某铁矿工程实例显示,通过精准选址与复合支护,垂直式溜井服务年限可达 15 年以上。

关键技术要点:从设计到运营的全流程把控

       缓冲层管理:动态调控的核心环节

缓冲层作为 “天然减震器”,其高度与密实度直接影响冲击防护效果。运营中需建立实时监测系统,通过压力传感器与料位计动态监控缓冲层状态,确保其厚度不低于设计值的 80%。放矿过程中,遵循 “少放多批” 原则,避免一次性放空导致井底冲击;卸矿时控制单次卸矿量,防止缓冲层被击穿引发井壁直接冲击。

       硐室结构优化:卸矿与放矿的效率提升

卸矿硐室需设置导流槽与防尘帘,引导矿石沿指定方向滑落并减少粉尘外溢,某铜矿通过将卸矿口倾角优化为 45°,使卸矿效率提升 20% 且粉尘浓度降低 30%。放矿闸门硐室采用液压自动控制系统,实现远程调节放矿速度,配合称重传感器实时监控下放矿量,避免过载或欠载运行,提升运输系统与后续破碎环节的协同效率。

       监测与维护: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

建立包含井壁位移、冲击振动、矿石粒度的多参数监测体系,通过光纤传感器与无人机巡检,实现溜井状态实时可视化。维护周期中,重点检查分支斜溜道连接处、缓冲层底部等易损部位,采用喷射混凝土或树脂锚杆及时修复轻微损伤,防止病害扩展。定期进行放矿闸门性能测试,确保紧急情况下 10 秒内完成关闭,保障安全生产。

工程实例与优化方向:从实践到创新的迭代升级

       典型应用场景:硬岩矿山的优选方案

在安徽某石英岩矿,垂直式溜井成功应用于 600 米深矿体运输,通过选取抗压强度>120MPa 的花岗岩作为井壁围岩,配合 30 米固定缓冲层,实现年运输量 300 万吨无故障运行。该项目中,分支斜溜道采用变截面设计(上段宽 3 米、下段宽 4 米),适应不同中段矿石产量差异,提升整体运输效率 15%。

       技术创新方向:智能化与绿色化融合

未来垂直式溜井的发展将聚焦智能化监控与绿色防护技术:引入 AI 图像识别系统,实时分析矿石块度与缓冲层形态,自动调整放矿策略;研发自修复型井壁材料,如含纳米纤维的混凝土,实现微裂缝自主愈合;结合矿山充填系统,将废石渣作为缓冲层材料,兼顾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,推动绿色矿山建设。

结语:垂直式溜井的工程价值

垂直式溜井以其简明高效的结构,成为硬岩矿山垂直运输的核心选择,在提升产能、降低成本的同时,对地质条件与运维管理提出了精准要求。

1754274930461082027.jpg

上一页:找不到相关信息
下一页:从折返式到环形式:探索斜井井底车场的最佳应用场景——黑金刚播报